跳到主要內容區

【展覽】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串聯產官學行動 開啟地域規劃跨域共創實踐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串聯產官學行動 開啟地域規劃跨域共創實踐


【臺北訊】面對當前台灣都市與鄉村地區空間治理斷裂、規劃制度僵化與地方感喪失的多重挑戰,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以下簡稱文化建築)以實務導向教育為核心,結合政府單位、學術機構與專業者力量,推動學生以設計介入現場、制度對話開啟轉型。該系鄭人豪助理教授之研究室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及地域規劃研究會於7月25日至29日在《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共同舉辦《都市再生的多重現場》展覽與《如何串起社會技術網絡打開台灣地域規劃的可能》工作坊,透過設計提案與公共討論,激盪出地域治理的新想像。

本次展覽以本系林靖翔(詹益榮老師指導)、林鈞翊(柯宏宗老師指導)、呂紹安(駱又誠老師指導)、陳冠庭(賀馬汀老師指導)、謝韋杰(鄭人豪老師指導)五件學生畢業設計為主軸,聚焦台灣都市更新的多樣操作尺度與制度可能性,涵蓋華江整宅、南機場整宅、劍潭整宅、竹東林廠宿舍群改建為社會住宅與中山南西商圈等地的更新議題,涵蓋從微型保存到地區規劃的策略實驗,呈現學生如何透過實地觀察與制度分析提出具有在地回應力與可行性的創新構想。

工作坊則以《如何串起社會技術網絡打開台灣地域規劃的可能》為題,由台灣大學建築及城鄉研究所退休教授陳亮全發起的《地域規劃研究會》邀請產、官、學、研,以本系鄭人豪助理教授指導之謝韋杰的畢業設計《城事・埕市》作為案例進行討論。該案以中山南西商圈為場域,從街道觀察與空間行為出發,提出結合共空間操作與制度調整的「地區計畫」草案,呼籲從「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視野重新建構街區治理模式。設計強調空間彈性、制度轉譯與居民參與,展現建築介入都市制度的跨尺度能動性。專家學者聚焦於如何跨越當前專業訓練、法制度制約與地方知識之間的鴻溝,建構制度鬆動、行動連結與協作治理的社會技術網絡。

論壇吸引監察院林盛豐委員、內政部國土署管理署徐燕興副署長、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邱于真科長、基隆市都發處張書維副處長、中華民國都市計畫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屈恩璽理事長、建築改革社楊秋煜副社長、眼底城事胡紫寧編輯,以及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淡江大學建築系、東海大學建築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臺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暨研究所、師範大學、成功大學國土研究中心等專家學者,以及各界業界先進。共同討論當前制度困境與未來可行的制度鬆動策略,為地域規劃制度化鋪陳實踐基礎。

文化建築長期致力於《建築-都市-制度》整合訓練,透過《真案假作》等教育實踐方法,讓學生直接面對真實基地與制度限制,培養從觀察、對話、提案到轉譯的跨域能力。本系持續落實創系以來的《天人合一》價值觀,將人文思辨與社會實踐注入空間教育,讓畢業設計不僅是課程終點,更是參與公共事務與制度創新的起點。

未來,文化建築將持續與《地域規劃研究會》等產、官、學、研深化協作,發展具行動性與回應性的教育與制度平台,邀請更多來自規劃、設計、治理、社群的參與者,實踐以地方為本、跨域共構的空間治理體系。透過產官學共構,打造具有制度鬆動潛力的實驗場域,為台灣地域規劃注入新的制度動能與社會創新路徑。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