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系所簡介

系所沿革

創系主任

本系於1963年,由留學法國的盧毓駿教授創立,應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前教育部長張其昀博士之邀。盧教授同時擔任校園規劃設計,奠定了本系在國際與台灣永續特色校園的基礎,以及建築設計中西融合的深厚底蘊。本系專注於建築及都市設計理論與實務結合,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強大在地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

盧毓駿系主任

盧毓駿系主任

系所發展

本系成立於1962年,最早原屬工學院,名為實業計畫研究所工學組,設有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為中國文化大學最早成立系所之一,亦為國內建築老六校之一。1986年,因配合教育部系所整合政策而停招。1994年,學校在師資、設備及空間擴充後,重新設立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並於1995年開始招生。1999年及2002年,分別成立在職專班及博士班,形成完整的學士、碩士、博士連貫教育體系。2009年,本系正式更名為「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歷任系主任包括盧毓駿、鄭嘉武、林澤田、黃寶瑜、蔡添璧、徐秀夫、黃華勛、曹奮平、鍾治平、林建業、王世燁、陳錦賜、丁育群、陳明竺、邱英浩、溫國忠、張效通,以及現任主任江益璋。本系教學目標在於培育建築及都市規劃人才,聚焦SDGs與ESG永續創新,訓練建築工程技術與管理專才,並培養術德兼修的高尚人格,建立真、善、美的建築涵養與情操。


學系特色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1963年由留法盧毓駿教授創立,位於台北市陽明山國家公園旁,享有結合自然與都市資源的地理優勢。課程設計強調數位製造與實作、全尺度實體建構,並利用自然景觀作為教學背景,讓學生深度體驗空間設計。備有數位製造所、專業工作室及評圖場等,並鼓勵國際交換學習。藉由高考與證照輔導提升專業競爭力,校友資源與預聘模式支持學生高薪就業。系友橫跨產官學界,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學系之一。

學科意涵

本系名稱「建築及都市設計」涵蓋建築設計、都市規劃及空間環境的多面向學科,致力於創造永續且具人本精神的生活環境。2023年增設「建築及室內設計分組」,進一步聚焦建築外部形體和內部空間的綜合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全面的專業實踐能力。這使得畢業生在面對職場挑戰時,能靈活掌握不同尺度的空間設計,具備強大的適應能力與競爭力,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多元需求。


系所亮點

1. 建築及都市設計

課程涵蓋建築、都市設計、工程技術、環境控制、AI設計、數位製造等多元理論與實務領域。畢業後,學生可參加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等國家考試,並在政府機構、建築事務所等領域工作。本系提供豐富的獎學金與先進軟硬體設備,支援學生實習、就業與創業。

2. 建築及室內設計

2023年,本系導入建築及室內設計分組。課程涵蓋老屋整建、節能照明、智慧控制、AI設計、數位製造等,強調室內空間和人性化設計能力。畢業後,學生同樣可參加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等國家考試,並考取室內設計、室內裝修等證照,開拓多元職涯,支援學生學習、實習、就業與創業。

3. 職場導向課程

在學期間,透過實習與合作計畫,學生可直接進入職場,累積實務經驗,提升競爭力與起薪。學生工作室模擬建築師事務所的環境,參與實際項目,從設計到施工,全面學習建築師的工作流程,將所學應用於真實情境,為未來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4. 數位製造中心

與產業界合作設立的創新空間,強調產學合作。中心配備3D打印機、雷射切割機、機械手臂及CNC機床等先進設備,讓學生將設計概念轉化為實物。學生在此學習並運用數位製造技術,參與各類實作項目,增強技術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

5. 國際移地教學

透過暑期修課及實習計畫,學生可前往德國、奧地利、日本、丹麥及中國等地的知名建築學系與事務所。此舉有助於拓展國際視野,了解不同文化與建築風格,並與國際專業人士合作,提升全球競爭力。

6. 創客共享空間

本系設立的創新平台,展示學生的設計作品,提供資源和工具支援創新項目,強調師生協作與互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透過輕鬆的交流環境,增進合作,並提供專業指導,幫助學生將創意轉化為現實,取得職業上的成功。

7. 盧毓駿文化基金會

作為重要的資源平台,基金會支持學術及實習活動,提供獎學金、實習機會和研究項目資助,幫助學生提升專業技能、拓展國際視野,並提供與業界交流的機會。基金會舉辦各類講座和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行業動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展望未來

為了提供更適切的課程,在科技技術快速進步與社會環境急遽變遷的背景下,本系進行了一系列改變。學生將體驗全新的四年制學士課程與碩博士班完整學習系統、多元分流與因材施教、職場實務、數位製造以及國際移地教學,這些都將是學習與成長的重要支撐。本系也提供創客共享空間和盧毓駿基金會的充裕資源,協助學生畢業後實現高薪就業、創業或出國深造的目標。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