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為策畫主題,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主任薛丞倫教授擔任策畫人,回應總展「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全球議題。策畫概念受到美國藝術家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NON-sites」理論啟發,強調在無法直接再現甚至逐漸消失的地景中,建築如何回應自然與文化環境的變遷,凸顯臺灣地景的缺席問題。
薛丞倫主任指出,本次展覽集合成大、東海、文化、北科等建築相關系所師生團隊,並攜手業界建築師,共同提出17組新建築範例與典範轉移的原型作品,展現臺灣在氣候、地景與社會議題上的創新建築實踐。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文化建築)以「盧毓駿建築暨都市設計研究中心」協助募款名義參與此次展覽,支持臺灣館整體策畫。研究中心此次派出義大利籍建築與文化景觀學者亞歷馬諦(Alessandro Martinelli)代表出席威尼斯展會。亞歷老師長期推動國際文化景觀與都市設計研究,亦為歷屆臺灣館策畫重要學術對口,深化臺灣與歐洲建築文化交流。
文化建築主任暨研究中心主任江益璋副教授表示,此次參與在歷屆系友大力支持下完成,展現文化建築積極參與國際建築對話的承諾。江主任指出,文化建築創系主任盧毓駿教授留法後,將歐洲現代建築思維融合中國傳統建築,奠定系所跨文化、國際化的教育基礎。此次參展亦呼應文化部推動的2025年「歐洲台灣文化年」願景,體現文化建築在地實踐與國際視野的結合。
行前記者會於4月17日下午2點假C-LAB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REATORS空間102共享吧」舉行,文化部、策畫團隊與參展學術機構齊聚一堂。會後,江益璋主任與亞歷老師、薛丞倫主任及成功大學副校長吳秉聲博士合影,象徵學術界跨校合作與國際參與的高度整合。
此外,江益璋主任也於記者會後與另一參展協助單位E Ink元太科技代表進行交流,雙方積極探索產學合作,推動電子紙技術於建築設計中的創新應用,期望未來廣泛應用於智慧建築、環境展示與低碳設計領域,為建築產業開啟更多元的合作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