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11302文化建築講座-徐岩奇建築師 講題:從教育本質到校園空間

講題:從教育本質到校園空間
講者:徐岩奇建築師
時間:02 月27 日(四),10:30~12:30
地點:大孝館202 質樸廳

演講內容:

本次演講係針對大三建築設計課程題目:陽明山平等國小校園空間設計,特別邀請從事徐岩奇建築師,分享個人長期投身校園建築設計規劃的經驗與心得。徐建築師自2001 年完成九二一大地震災區重建的南投縣廣英國小以來,對於校園建築設計的努力執著,即受到社會大眾的矚目,而該案也為其贏得遠東建築獎校園重建特別獎的肯定。之後,又陸續於2005 年、2006 年以台南藝術大學第五學生宿舍之案例獲得優良綠建築貢獻獎和台灣建築獎入圍;2007 年以紅瓦厝台南歸仁的紅瓦厝小學獲得綠建築設計獎和台灣建築獎佳作;而2008 年設計的台南歡雅小學、2010 年設計的永仁高中皆獲得國家卓越設計獎之榮耀。在校園空間設計規劃方面,可謂是獲獎無數,備受肯定。

1999 年9 月21 日發生的大地震造成台灣空前的災難傷痕,但在這樣的創痛之下,整個社會記取教訓並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藉此時機台灣開始徹底思考災區所需要的學校建築,而有了所謂的「「新校園運動」,透過校園建築的形式與美感的創造來回應面對大地,提供生活在此的兒童活力振奮的學習空間。對於徐岩奇建築師設計的廣英國小,建築學者林靜娟有如此的評述:「錯落有致、多重尺度交織的教室單元、結合地形的遊戲空間,在二十年後的現在仍然是盛行於城鄉之間的共融式遊戲場典範」。至此,對於校園空間的關注彷彿成為徐建築師天生的職志一般,在台南紅瓦厝小學、歡雅國小,乃至永仁高中和其幼兒園,其致力於新的教學空間的嘗試創造,希望為受教的學生覓得更為良善的空間體驗。

2008 年5 月12 日,海峽對岸的大陸生了汶川大地震,徐岩奇建築師也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了在大陸第一個也是與校園重建有關的設計案。如同他在《ZOOM IN ZOOM OUT:以有機為名》個人著作序言中的回憶:「回首想起還是學生時說:『有一天我要去大陸』,沒想到真的要說到做到。我打算暫別台灣,把自己放到一個更競爭的環境,到大陸去。『作為一個建築師,最怕設計沒進步』,台灣綁手綁腳的設計環境,讓我打算離開也是原因之一。」在異域打拼的徐建築師主要也是投身於校園建築的規劃設計,累積了四川中里鎮中心小學、四川雅安草壩幼兒園、雲南魯甸鵲落小學、浙江溫州蒼南幼兒園等諸多作品,將其建築領域的貢獻擴及更大的範圍。

經由徐建築師長達兩小時的分享後,相信大三建築設計課程的同學,對於如何處理目前設計課題的挑戰,應有深刻的啟發。